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或伪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和腹泻
为主要特征。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自然宿主为山羊和绵羊,山羊比绵羊更易感,尤其3~8月龄的山羊最为易感。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次之。牛、猪等可以感染,多为亚临床经过。野生动物偶尔发生。

2.传染来源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处于亚临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病羊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病毒,可引起传染。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可经精液和胚胎传播,亦可通过哺乳传染给幼羔。

4.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5.流行特点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无年龄性,无季节性,多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


[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1·主要症状本病潜伏期为4-6天,最长达21天。临床主要表现发病急,体温高热41℃以上,并可持续3~5天。病羊精神沉部,食欲减遇,鼻镜干燥。口鼻腔分泌物逐步变成脓性黏液,若患病动物尚存,这种症状可持续14天。发热开始4天内,齿龈充血,进一步发展到口腔黏膜弥漫性溃疡和大量流涎,这种病变可能转变成坏死。在疾病后期,咳嗽、胸部哆音以及腹式呼吸,病羊常排血样粪便。本病在流行地区的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期死亡率为100%,中等暴发致死率不超过50%。


2.病理变化尸体剖检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在鼻甲、喉、 气管等处有出血斑。严重时病变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常出现病变,而瘤胃、阿胃、瓣胃较少出现病变,表现为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肠可见糜烂或出血,在大肠内,盲肠和结肠结合处呈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组织学变化,因本病毒对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有特殊亲和性,一般能在上皮样细胞和形成的多核巨细胞中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嗜伊红性胞浆包涵体,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的坏死,这具有病例诊断意义。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牛瘟、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病、羊传染性脓疱、口蹄疫和蓝舌病相鉴别。

(l)牛痘小反刍兽疫主要感染山羊呈隐性感染,鉴于世界上已基本根除牛瘟酶链式反应技术可特异性地鉴别。绵羊较少发病,牛及大型偶蹄兽动物所以基本可排除牛瘟。同时采用聚合

(2)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在急性病例中二者均有呼吸道症状,但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由支原体引起,以浆液性和纤维索性肺炎和胸膜炎为主要病症,无黏膜病变和腹泻症状。

(3)巴氏杆菌病在急性病例中二者均有呼吸道症状存在,但羊巴氏杆菌病由巴氏杆菌引起,以胸腔积水、肺炎及呼吸道黏膜和内脏器官发生出血性炎症为主,无溃疡性和坏死性口腔炎及舌糜烂。

(4)羊传染性脓疱羊传染性脓疱是由副痘病毒引起,以口唇、眼和鼻孔周围的皮肤上出现丘疹和水疱,并迅速变为脓疱,最后形成痴皮或疣状病变即桑椹状病垢,但不出现腹泻症状。

(5)蓝舌病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以颊黏膜和胃肠道黏膜严重卡他性炎症为主,乳房和蹄冠等部位发生病变,但不发生水疱。小反刍兽疫无蹄部病变。

(6)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临床以口鼻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


[防治措施]

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初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在本病的洁净国家和地区发现病例,应严密封锁,扑杀患羊,隔离消毒。对本病的防控主要靠疫苗免疫。

l’牛痘弱毒疫苗, 因为本病毒与牛瘟病毒的抗原具有相关性,可用牛瘟病毒弱毒疫苗来免疫绵羊和山羊进行小反刍兽疫病的预防。牛瘟弱毒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抗牛瘟病毒抗体能够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攻击,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2.小反刍兽疫病毒弱毒疫苗 目前小反刍兽疫病毒常见的弱毒疫苗为Nigeria 7511弱毒疫苗和Sungri/96弱毒疫苗。该疫苗无任何副作用,能交叉保护其各个群毒株的攻击感染,但其热稳定性差。

3.小反刍兽疫病毒灭活疫苗本疫苗系采用感染山羊的病理组织制备,一般采用甲醛或氯仿灭活。实践证明甲醛灭活的疫苗效果不理想,而用氯仿灭活制备的疫苗效果较好。

4.重组亚单位疫苗麻疹病毒属的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无论是使用H蛋白或N蛋白都作为亚单位疫苗,均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能中和小反刍兽疫病毒和牛瘟病毒。

5.嵌台体疫苗嵌合体疫苗是用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替代牛瘟病毒表面相应的糖蛋白基因。这种疫苗对小反刍兽疫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在免疫动物血清中不产生牛瘟病毒糖蛋白抗体。

6.活载体疫苗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F基因插入羊痘病毒的TK基因编码区,构建了重组羊痘病毒疫苗。重组疫苗既可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强毒的攻击,又能预防羊痘病毒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