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3-12-09 文章来源:芬德
正常情况下,生产区环境每月大消毒一次,猪舍每周消毒1~2次、冬天封闭期和特殊情况每周消毒2~4次。猪场应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在每批猪全部转出后,猪栏先经过严格清洗,再用高效的消毒剂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后经空置净化5~7天,后转入新的猪群。每年更换2~3种不同性质的消毒液,避免病毒对同类消毒剂产生耐药性而变得不敏感。
三、加强免疫接种 建立高免猪群
接种疫苗是预防口蹄疫病重要措施,但不是唯一措施,多个猪场临床试验证明,常规打一次疫苗,其有保护力抗体滴度,肉猪只能维持2个月,母猪只能维持3-4个月,而不是1年,按商品猪5~6个月龄出栏计,一生需注射口蹄疫疫苗2-3次,母猪1年应注射3次口蹄浓缩疫苗,且剂量应适当加大(3~5毫升)。
疫苗应专人管理,注射口蹄疫苗时要求有2名的工作人员一起完成,谁领用,谁注射,经手、证明、双方签名,以堵塞漏洞,这些都是经验教训。注射口蹄疫苗15~20天后,每批猪应抽样采血作免疫监测,如免疫猪抗体价1:256以下占70%时,应立即强化接种疫苗,直到合格为止,母猪每年采血2次作监测。
各场应根据猪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制定符合本场实际免疫程序。以下为成功控制猪口蹄疫猪场的免疫程序,供参考:
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浓缩疫苗进行免疫注射(注:如果发病猪口蹄疫型号是A型,则O型口蹄疫疫苗没有效果)。种公猪每年接种3次,每次间隔4个月,后备公、母猪在配种前间隔30天免疫两次,每次肌肉注射3毫升/头。
种母猪配种前接种浓缩苗3毫升/头,分娩前一个月再次接种浓缩苗3毫升/头;确保产后乳汁内的母源抗体水平达到1:1024以上,确保哺乳和保育仔猪对口蹄疫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仔猪可在断奶后60~70天龄注射浓缩苗2毫升/头,105~115天龄再注射3毫升/头,商品猪出栏前25-30天又再免疫3毫升/头,预防运输途中或在屠宰场时感染发病。
试验表明,母猪一年中免疫3次,仔猪经初乳获得的抗体可以保护到60~70日龄。而实际操作过仔猪免疫时间太早,40~45日龄之间甚至更早,这样就使仔猪的母源抗体快速下降,同时注射疫苗的免疫效果也不甚理想。
使用口蹄疫油灭活苗免疫注射后,往往有30%左右的猪,会发生疫苗注射后的应激反应,症状较轻的表现为体温升高,采食量减少,严重的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萎顿, 食欲废绝、呕吐等症状。极个别的猪立即出现全身苍白或发红,抽搐、呼吸急促而死亡。反应轻微的不需采取特别措施,24小时内一般能自然康复;对极个别出现过敏反应的猪,应用肾上腺素治疗。
四、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猪群抵抗力
充分重视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预防各关疾病的基础。提供猪群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的营养需要量,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尽量使猪群有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减少应激。
饲料营养水平和霉菌毒素对猪体免疫功能有很大影响,当猪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或饲料中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时,猪的免疫功能就会降低,春夏季节,饲料中应坚持使用霉消安、脱霉素等质量较好的霉菌毒素处理剂。
在气候变化较大:如雾天、阴雨天、甚至夏秋交界、冬春交界,日夜温差较大的季节更要注意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冬季注意防寒、夏天注意降温,减少饲养密度,转栏时注意饲料过渡并适当喂给多种维生素等抗应激药物,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抵抗疫病的能力。
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提高猪群抵抗力,许多猪场按免疫程序接种了疫苗,但由于动物个体生理状况、健康状况、年龄、饲养管理条件、饲料营养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抗体水平不整齐,对口蹄疫病毒的抵抗能力更是参差不齐。尤其是哺乳仔猪、断奶仔猪主动免疫力尚未建立,从母猪获取的母源抗体数量及其持续时间十分有限,对口蹄疫抵抗力最弱。
在目前霉菌毒素、疫病等免疫抑制因素大量存有的情况下,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猪体的主动抵抗能力降低,当外界病毒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猪场时,往往引起口蹄疫的暴发。猪场可通过使用抗疫键等免疫增强剂,提高细胞免疫水平。
五、密切注意疫病的动态及时采取得力措施
发现那个地区有口蹄疫,禁止该地区人员进场,属该地区的本场工作人员不能回家探亲,经常和省兽医兽医防疫站、当地防检部门联系、沟通,了解疫病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